(0=公元前1年、-1=公元前2年、-2=公元前3年、余類推。)
每日正午的儒略日數:
春秋時期(公元前722年 – 前481年)各國施行不同 歷法,現在我們只能從《春秋》這部由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書中獲得當時魯國施 行歷法的不完整資料。這里稱當時魯國的歷法為春秋歷,本網頁的春秋歷是根據張 培瑜、陳美東、薄樹人和胡鐵珠著的《中國古代歷法》(中國科學出版社?北京?2008年 3月)書中第三章第五節的資料復原。具體計算方法在春 秋歷網頁闡述。
除了春秋歷外,這里還提供周歷、殷歷和夏歷(其中三部 古六歷)的資料。一般認為這三部歷法應在春秋末期或戰國時代才建立,把這三部歷 法在春秋時期列出僅供參考而已。本網頁的古六歷是根據《中國古代歷法》書中第 三章第六節的資料復原。具體計算方法在古六歷 網頁闡述。
現在下面顯示的歷法是歷, 但可點擊下面的按鍵改變顯示的歷法。
戰國時代(約前480年至前222年)各國施行不同歷法,當時使用的歷法有六種:周歷、魯歷、殷歷、夏歷、黃帝歷和顓頊歷,合稱「古六歷」。六種歷法的計算方法大致相同,但各歷的年首不盡相同,用以計算歷法的歷元也不同。本網頁的古六歷是根據張培瑜、陳美東、薄樹人和胡鐵珠著的《中國古代歷法》(中國科學出版社?北京?2008年3月)書中第三章第六節所述的資料復原。具體計算方法在古六歷網頁敘述。
現在下面顯示的古六歷是歷,但可點擊下面的按鍵改變顯示的古六歷。
下圖解釋月歷表各欄的意思。例子取自公歷2017年1月的月表。
農歷一年一般有十二個月,月份有大有小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為了使 農歷不偏離季節交替周期,農歷每三年左右會有一個閏月,含閏月的農歷年有十三 個月。閏月名稱取上一個月的月數,然后在前面加上「閏」字。例如2017年農歷丁 酉年六月之后是閏月,謂「閏六月」。
現在的農歷一般用干支紀年,干支也 用來紀月、紀日和紀時,但民間較少使用。月干支尤其少用,這里自漢武帝太初元 年(公元前104年)起的月歷才注有月干支。
每月下面的月相和二十四節氣日期指公歷日期,時刻是用經120°標準時。某些朔與望伴隨日月食,在列出時刻后有注明,并符有連結到那些交食的網頁(只有英文版),網頁內有交食的詳細資料。其他日月食的資料可參考我的八千年日月食(英文)網站。
1912年前的農歷年附加帝王年號,年號與公歷年的對照可參看年號網頁。
1734年前的日歷列出「歷書節氣」的日期。歷書節氣是指以當時歷法來計算的節 氣。自清順治二年(1645年)起二十四節氣用定氣計算,之前則用平氣。歷書節氣上 一行所示之二十四節氣以現今定義的方法計算,亦屬定氣。平氣和定氣的差別可參 閱本網站的二十四節氣網頁。1733年后 的歷書節氣日期基本上與用現代方法計算的日期一致,所以除了那些歷書節氣與現 代計算有差異外,其余略去不注。
公歷在1582年10月15日及以后用格里高利歷,之前用儒略歷,公元8年以前則用 逆推儒略歷(proleptic Julian calendar)。
儒略日數是指從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正午起算的積日,所以每日正午的儒略日數是整數。這里沒有說明所用的時間標準(UT1 或地方時等),是假設了起算時刻(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正午)和每日正午所指的時刻用相同的時間標準。如果選擇顯示每日正午的儒略日數,數字會顯示在日干支之下。本網站也有儒略日數和日干支計算器。
可以用網址的查詢字符"?y=[年份]"直接輸入年份。例如要顯示1850年的年歷,可用(相對)位址index_simp.html?y=1850。如果查詢字符中的y參數不是數字或超出-721至2200的范圍則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