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碎補(學名: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.)是骨碎補科,骨碎補屬附生蕨類植物,植株高可達40厘米。根狀莖長而橫走,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,葉遠生,葉柄深禾稈色或帶棕色,葉片五角形,四回羽裂;羽片對生或近對生,有短柄,斜展,裂片橢圓形,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,囊群蓋管狀,先端截形,褐色,厚膜質。
分布于中國遼寧、山東、江蘇及臺灣。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,海拔500-700米。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。模式標本產地:日本。
該種根狀莖藥用,有堅骨、補腎之效。
骨碎補屬
骨碎補科
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.
崖姜、巖連姜、爬巖姜、肉碎補、石碎補、飛天鼠、牛飛龍、飛來風
附生植物,植株高15-40厘米。根狀莖長而橫走,粗4-5毫米,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鱗片;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,長達8毫米,先端長漸尖,邊緣有睫毛,中部色較深,邊緣色較淺。
葉遠生,相距1-5厘米;葉柄長6-20厘米,粗1-1.5毫米,深禾稈色或帶棕色,上面有淺縱溝,基部被鱗片,向上光滑;葉片五角形,長寬各8-2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淺心臟形,四回羽裂;羽片6-12對,下部1-2對對生或近對生,向上的互生,有短柄,斜展,基部一對最大,三角形,長寬各5-10厘米或稍長;一回小羽片6-10對,互生,有短柄,斜向上,
骨碎補生于山地林中樹干上或巖石上,海拔500-700米。
分布于中國遼寧(大連)、山東(嶗山、昆箭山、牟平、招遠、威海)、江蘇(海州)及臺灣。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。模式標本產地:日本。
分株繁殖
骨碎補植物有肉質、密被鱗片的根狀莖。將骨碎補根莖切成(10±2)厘米的小段,每段保留3-5個芽點,3-5片孢子葉,然后固定在樹上或山石上,覆蓋少量苔蘚,加強噴水管理,約2個月有新的營養葉和根狀莖生成。分株法對骨碎補資源保護有一定的意義,但需就近采挖,原根系盡可能完整,最好在原生境狀態下種植,而且繁殖系數低,不便于運輸。
孢子繁殖
孢子繁殖是擴大繁殖的有效途徑之一,骨碎補屬植物孢子囊群著生于葉脈交叉處,圓形,不具囊群蓋,自然狀況下,其孢子萌發率低,配子體發育、性器官發育、受
濕度
骨碎補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,尤其在幼苗期。生長期每天需澆水和葉面噴水,以保持濕度。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,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,地上部分噴霧。若缺水不嚴重,幾小時后即可恢復;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,需將地上萎葉全部剪去,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。若地上部分先黃化后凋萎,這可能是澆水太多引起的,必需將整株拔出,修剪腐根,重新栽植。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,特別是葉片分裂細的品種。晚間澆水,水滴滯留在葉隙間,蒸發慢,易引起腐葉。最忌悶熱,在夏季需多通風。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,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干燥